在您和孩子的互动中,有的时候,有没有感觉到很无奈?觉得自己说了一遍两遍了,孩子怎么还是听不进去,怎么还是没按我的要求做呢?甚至我不得不吼他两句,他才能按照自己的要求去做,但是过两天孩子又变回了原样。于是自己更抓狂,觉得有些无奈、困惑、无助,甚至是失望,有很重的无力感。您是否有过这样的感受呢?
今天呢,通过几个案例,我们就一起来感受和探讨一下孩子的内在想法,如何做,才能更好的理解孩子;如何做才能赢得孩子,使亲子关系变得更好!
Photo by Arwan Sutanto on Unsplash
有一次我在松江万达广场和家人一起吃饭,在一家料理店门口等候时,我的右手边坐着一个6岁左右的小男孩和一位父亲,父亲和这位小男孩有些不愉快。
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小男孩有些不开心,爸爸和孩子的对话开始了:
爸爸语气生硬的说:你现在就是发脾气!
儿子:我没有。我看到眼泪在打转,他带着口腔说道。
爸爸:我都看到了,你在乱发脾气,憋回去! 爸爸语气依然听着令人冷酷。
儿子依然带着口腔说道:我没发脾气。但是他已经憋不住了,眼泪顺着脸颊一下子就流了下来,他马上用用白色衬衫的擦拭眼泪。
爸爸:你知道吗,别动不动就乱发脾气!说完他就看手机上的内容了,他可能在点餐。妈妈在旁边,期间和爸爸说过一两句话,可能在商量先点什么菜。
孩子此时肯定心里很不舒服,很委屈,他很想得到父母的理解,抱抱孩子,但是得到的却是父母的指责和批评。
当然这位父亲他肯定很爱孩子,想将孩子培养成一个坚强的男子汉,不允许孩子有任何软弱的表现,不许孩子犯错等等,这种是典型的严厉型父母。
看到这一幕,我很痛心。很心疼孩子。我想根据他们的互动,这肯定不是第一次了,而孩子之前每次不舒服时,可能也会想哭出来,但是却被压了下去,而长此以往,这种负向的情绪不宣泄出来,在体内持续积压,总有一天会出问题。可能会通过和父母对着干这种逆反的方式呈现,也可能向内走,让自己生病,成为一个懦弱、胆怯、羞愧的孩子,自信不足,自卑的孩子。
有一次,孩子上围棋课,一个7岁的男孩和我儿子对弈,连输三局后,老师说下课休息,下节课准备讲授内容了,孩子瞬间崩溃,说“不行,我还要下”,老师说“只有5分钟时间,下一局不够啊"
男孩说,那就打架,打架时间够。说着就把拳头举起来了。准备要打我儿子。
老师见状说到:”输棋有什么大不了的,每个人都会输,输的多,赢的才多嘛“
男孩依然不依不饶,还要打我儿子。
老师多次劝解无效,无奈地说:那这样吧,我再和你下一局。老师自己故意输了,还说到:你看我被你吃了这么多子,我有哭吗?没有吧。所以输了没什么大不了的。”
最后老师以让这个男孩赢一次的方式,使他的情绪平复了一些。
老师能够这样耐心地和孩子沟通,已经实属不易。
其实,当7岁男孩的情绪崩溃时,这时他此时最重要的不是告诉他输赢很正常,不许孩子生气,而是要协助他把愤怒的情绪发泄出来,允许他哭出来。当你允许他哭时,他哭不了多久也就不哭了。此时你要做的就是和他说:你刚才输了三局,好生气啊!好愤怒是不是。 他一点头,可能马上就哭的更厉害了,此时,你只需要看着他,陪着他哭即可。
等他哭完了,情绪平复了,再欣赏他的优点。比如他的拼搏精神、不服输的劲头等等。他马上就充满能量了,他会意识到,原来自己输了,还有这么多优点。
再然后就问他如何看待赢和输,各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引导,此时通过这样的一个冲突就转变成了一个成长的机会,这才是吃一堑,长一智。
今天早上,孩子跟我说,爸爸,你今天上班吗?不上班可以吗?我说我要上班啊,我的同事需要我,否则他们无法顺利地做他们的事情。儿子生气地说:“那我今天不做你安排的作业了”
我意识到,孩子有些不开心了,孩子有些不舒服了。
孩子躺在沙发上,我走过去,蹲在他面前,使他的目光比我的高一些,我稍仰视着他说到:爸爸感觉得到你有些不开心!你可以和爸爸讲讲,是什么事情让你不舒服了吗?
儿子:。。。 没说话,表情有些呆滞。
我:爸爸今天不陪你,让你感到有些失落是吗?
儿子:是的。
我拉着他的手,将他从沙发上拉过来,他坐在沙发上。
我:爸爸知道你想让爸爸陪着,你很爱爸爸。我很开心,爸爸爱你。我们拥抱了一下。
我继续寻找孩子不开心的原因。
我:爸爸很为难,我不上班,我的同事无法顺利做他们的事情,他们需要我的协助。你可以和爸爸讲讲,还有其它什么事情让你不开心吗?
儿子坐在沙发上,没反应。我要准备换衣服上班了。
我:你可以和爸爸说,也可以不说。等你什么时候想说了再跟爸爸说也是可以的。
说完我起身,准备换衣服。
过了一会,我听到从房间里传来他的声音:“爸爸,你可以不上班吗?你可以陪我吗?”
我觉察到孩子可能又不开心了,情绪又有些反复了。
我走过去,看到他坐在一个高的椅子上,我就蹲下来。继续听孩子的感受,发掘他情绪低落背后的原因。
我:孩子啊,昨天爸爸不在家,你可以自己写作业的,你现在可以跟爸爸讲一下,今天要让爸爸陪着你写作业的原因吗?
儿子:我写完作业,没人陪我玩。
我: 哦,原来,你写完作业,没人陪你玩让你感到有些无聊是吗?
儿子: 嗯。是的。妹妹去上托班了。我自己一个人,没人和我玩。
我:爸爸非常感谢你对我的信任,很欣赏你把你的想法说出来,告诉爸爸,我也感到轻松一点了。
儿子:我不知道iPad密码,不能玩iPad。
我:原来,你之前能玩iPad,但是今天不知道密码,玩不了,让自己有些不爽是吗?
儿子:是的。妈妈把密码改掉了。
就这样,儿子把所有的不开心、不满、不爽都一股脑的倒了出来。我也很欣慰,没想到他不开心的背后有这么多的事。至于密码为何改掉又进行了一聆听,这里涉及规则的约定,和反复的调整,沟通。后续再和您分享,请持续关注一土心理,谢谢!
在这个过程中,我做的只是全程的耐心陪伴,用心聆听,感受孩子的感受,引导他说出自己的不舒服,发掘他不开心背后的原因。
我:孩子,爸爸非常欣赏你,把你的想法和爸爸讲,爸爸感谢你对我的信任!爸爸很欣赏你努力寻找帮助,想到让爸爸陪你,很会想办法!爸爸也欣赏你的调整能力,虽然自己有些不开心,但是还是调整自己读《日有所诵》,爸爸很欣赏你!爸爸爱你!
儿子嘴角笑开了花!儿子开心学习打卡去了。
等事情处理完后,再肯定孩子,欣赏孩子,这样孩子浑身就充满了能量。心理学上有句话说的好,爸爸的欣赏和肯定胜过妈妈的50句话。当孩子浑身充满了能量,有了动力,自然就去学习了。最后根本不需要我再去处理他不想写作业这个事情了。
相反,如果我们父母当时这样和孩子互动,那就是另一种结果了。
爸爸/妈妈:我不上班怎么赚钱给你买玩具啊,快去看你的书去。
儿子的反应肯定是:你不能上班去,要不我就不写作业了。
爸爸/妈妈:你不写作业,我就把你的奥特曼没收掉,下周六也不带你去玛雅玩了。
儿子肯定会大叫道:我就不写!我就——不写!然后就就大哭起来了。
爸爸妈妈此时火气也上来了,可能也会说到:学习是你自己的事情,不学习后面怎么考好的学校,怎么找好工作。。。
最终演变成一种冲突,孩子不开心,而父母也很难受,甚至会影响工作。
其实,这样忽略孩子感受、说教、指责的沟通方式,导致的冲突,在我的周围比比皆是。
所以,您说要不要换一种沟通方式呢?最关键的是谁做出调整呢?对,就是自己!请持续关注一土心理,一土心理将持续分享智慧的沟通方式和心理学理论。谢谢!
前面提到的三个案例,孩子委屈时父亲的不当做法,孩子因挫折而处于懊恼情绪时老师的不当处理,以及发生在我自己儿子身上,用全身心的聆听的方法,包容孩子,接纳孩子,将孩子的心情调节好后,他自己就主动学习去了。
说起来很神奇,不经过我的亲自实践,我自己都有些不相信。
但其实这个是有心理学依据的。
心理学中有七种基本的情绪,高兴、伤心、害怕、惊讶、愤怒、厌恶、轻蔑。这七种情绪感受每个人都与生俱有。
比如愤怒,当别人欺负你时,就是要表达出愤怒,如果不愤怒,别人更欺负您,此时您就要通过表达愤怒来告诉对方自己的底线,保卫自己的一个安全范围。保证自身的安全。所以愤怒必不可少。其实其它的情绪也都是如此。我们要做的就是接纳任何情绪,同样接纳孩子身上的各种情绪体验。
比如第一个案例中孩子很委屈,这也是很正常的情绪体验,拒绝不允许是不当的,这将导致孩子以后以更大的方式释放出来,尤其是到青春期。可能通过外在的暴力方式,也可能通过内在的抑郁、自卑等方式。
我在线下带领的读书会也是引领父母们接纳孩子的情绪,关注孩子的情绪。请持续关注一土心理,后续精彩不容错过。
边缘系统是指高等脊椎动物中枢神经系统中由古皮层、旧皮层演化成的大脑组织以及和这些组织有密切联系的神经结构和核团的总称 。
人的大脑的边缘系统的发育程度,决定 了人的的情绪掌控和调节能力水平。而这个边缘系统发育会贯穿人的整个青春期。所以如果你期待10岁以内或者青春期的孩子可以快速、高效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这个其实不太符合脑部的发展规律。
这也就可以解释,为什么我们成年人遇到情绪,工作压力,可以通过理智进行调节(当然有些人依然存在挑战),但是对于孩子可能没那么容易。
基于此,我们更应该接纳孩子的情绪了。
既然心理学上讲情绪是正常的,每个人都具有的,并且根据脑科学及心理学理论支撑,青少年的孩子情绪掌控能力还处在发展阶段。我们可以做到接纳了。那么我们要怎么做,才能更理解孩子,拉近亲子距离,改进亲子关系呢?
Photo by Justin Young from Unsplash
本期通过三个亲子互动的实际案例,让大家认识到当孩子不舒服时,应该用接纳的方式处理孩子的情绪;通过心理学理论的支撑,让大家认识到情绪本身没有好坏之分,每人都拥有这些情绪感受,让大家认识到孩子的情绪发展规律,更多了一份接纳;最后分享三个可实际使用的方法,供大家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实践。
大家有什么疑问,或者实践遇到的问题不知如何处理,请在评论区留言,我会一一回复。
欢迎大家关注一土心理,心理学的理论研究者,亲子关系、家庭和谐、个人成长的践行者。
接下来几期,向大家分享作为父母,您真的了解自己吗?自己不舒服时如何处理?如何培养孩子的自信(对自己也适用)?等等主题,欢迎持续关注一土心理。
中国家居新闻网所有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资料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本站亦不为其版权负责。相关作品的原创性、文中陈述文字以及内容数据庞杂本站 无法一一核实,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的内容,请联系我们,本网站将立即予以删除!
Copyright © 2012-2019 中国家居新闻网 http://www.jiajunews.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