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华商韬略 毕亚军 伊然
1950年1月1日,已打工将近8个年头的李嘉诚,拿出所有积蓄,又找舅舅庄静庵借了些钱,用总共约6500美金做本钱,在香港西环创立了一个小小的工厂,也是他自己的工厂——“长江塑料厂”。
开业当天,21岁的李嘉诚自信满满地对着20多名员工演讲:“我们公司虽小,但我懂得这一行,人家懂的,我们懂更多,我们懂的,人家未必懂。一步一步,我们一定会扩大,会一路变好,你们的收入,也会一路变好!”
世人看到的李嘉诚始终用低调、谦逊的态度,周到地照顾着自己所接触的每个人。
不过,低调、谦逊并不是李嘉诚的本性,争强好胜才是他的本性。
日本统治香港时,街上行人少,十二三岁的李嘉诚,只要看到行人就想超越,养成后来走路比人快的习惯,他说:“这是我好胜习惯使然”。
而即使到今天,也依然有人形容李嘉诚走路都是带着风声的,干净利落,雷厉风行,强者风范。
但李嘉诚意识到争强好胜会让自己失去朋友,也给公司的发展带来麻烦,因而一直刻意地修炼着自己,克制自己与人争强的“好胜心”,要求自己与大家打成一片,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在创业之前,李嘉诚已经有过“克制”自己,战胜自己“好胜”的胜利。
当年,在工厂做推销员期间,老板为鼓励工厂的推销员做好业绩,出台了很诱人的奖励制度。还特别设定了一个几乎所有人都认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并且配套相当高额的奖励。
最终,李嘉诚完成了任务。
他的业绩是全厂7位推销员中的绝对第一,比第二名高出7倍,也超过其他6个人的总和。这样好的业绩让老板欢喜,也让老板心忧,如果要按当初的制度兑现,李嘉诚领到的奖金比总经理还要多,这让老板心疼,也让大家不舒服。
年轻的李嘉诚很快在察言观色中明晓了其中的关系。他主动来请老板不用执行原来那个制度,只要按照第二名的给他分红就行。
“最要紧的,是不要得罪人。”
1年后,深得上下欢迎的李嘉诚,被提升为公司总经理。
一次,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李嘉诚透露了公司取名为“长江”的寓意。
李嘉诚说,他希望能把公司做到像长江这么大的水量,因此“一定要谦虚,接受其他水来。”
如果容不下小支流,没有小支流的汇聚,怎么会有长江的浩荡?
“长江怎么会成为长江呢?就是水在推动着向前走,所以我做生意,22岁时,我表现得很谦虚,但内里我很高傲,这样不好。所以我自己命名自己企业长江。”
这既是他对自己的勉励:要让事业像长江一样波澜壮阔,浩荡不息,一往直前;也是他对自己的警惕,做人要虚怀若谷,像长江一样胸怀广阔,汇聚百川的力量。
李嘉诚重要的一项慈善事业也以“长江”命名。
“长江学者奖励计划”是教育部与李嘉诚基金会共同筹资设立的专项高层次人才计划。目的在于延揽海内外中青年学界精英,培养造就高水平学科带头人,带动国家重点建设学科赶超或保持国际先进水平。
争强好胜的李嘉诚,用“长江”警醒自己,润泽世人。
——END——
中国家居新闻网所有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资料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本站亦不为其版权负责。相关作品的原创性、文中陈述文字以及内容数据庞杂本站 无法一一核实,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的内容,请联系我们,本网站将立即予以删除!
Copyright © 2012-2019 中国家居新闻网 http://www.jiajunews.cn, All rights reserved.